手机版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更新时间:2024-04-27 02:02:13
眼下,河南各地广大农村正在利用一切抗旱水源浇麦保苗。而记者在嵩县田湖镇铺沟村境内却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道道“飞瀑”从一座大型引水渡槽的裂缝处倾泻而下,渡槽下方的大片麦田被积水淹没。大旱之年却遭遇“大涝”,当地村民既痛心,又无奈。据了解,这座大型引水渡槽叫伊河渡槽,全长1323米,最高处41米,是迄今河南境内最大的引水渡槽。工程1976年开工,几经周折后于1994年竣工。这几年,由于缺乏管理维护,渡槽多个连接处开裂,遇到水库放水经过渡槽时,大量水源从裂缝漏出,被白白浪费的同时还殃及下方的麦田。(2011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读了报道,首先在笔者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千米渡槽变漏斗 ,
一片麦田化泽国。
道道飞瀑从天降,
百姓无奈吞苦果!
其次,由这一画面想起了毛泽东同志 早在1934年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断。来自农村的毛泽东同志,深知水利对农业的影响,历来十分重视水利。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写到:“兴修有效的水利。……修水利的重要问题是地权分配问题,动员民力问题,组织领导问题与壕坝工程问题,四者有一不当,即不能成功”。作为人民领袖,他真正把准了水利这个国计民生的命脉,开创了中国水利事业最伟大辉煌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做了“要准备大灾大难,赤地千里,无非是大旱大涝”的最坏准备,带领几亿人民进行了空前的水利建设。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水治我,我治水,我若不治水,水就要治我,我必须治水!” 在毛泽东时代,国家把水利建设视为农业的命脉、经济的命脉。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1949至1978期间,全国共建成大中型水库86,268座。在提升抗灾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粮食安全。记得当年上山下乡时,每到冬季农闲,各级政府都要求大队生产队安排农民查塘检库、修堰筑坝,以保证旱有水来、涝有渠走。笔者也就在那个时代体验了一番战天斗地的快乐。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农田水利建设。有资料表明,在后30年里,全国仅修建各类水库827座,不及前27年的十分之一,更莫说维护修建工作,在农村的调研中,各处可见槽有洞、渠有缝的情景。笔者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多次向政府反映农村水利建设问题,但是未能引起重视。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就充分反映了这些年来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终于聚焦中国水利问题了。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笔者希望各级人民政府这次能够把这项关系国计民生命脉的亡羊补牢工作做好!